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三峡大坝切断中华龙脉

原标题:三峡大坝切断中华龙脉 黄万里生前预言全都应验只差最后一个了



2019年7月初,三峡大坝严重扭曲变形的消息刷爆网络。中共官方前后几次不承认大坝变形,并宣称是“反华势力造谣”。面对网络此起彼伏的质疑,官方最终承认大坝变形,处于弹性状态。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龙脉,风水界的说法指,中共兴建三峡大坝,切断了中华民族龙脉,破坏了中国的风水,导致三峡流域灾祸连连。

中国古人讲究地理风水学,长江三峡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条龙脉,它造福并养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流经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自古以来养育着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全长6300公里。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

然而,自中共建政以来,不断地在长江和黄河的上游修筑大坝,致使天然水系的平衡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让长江黄河为之断流,使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三峡大坝切断中华龙脉 破风水毁自然

三峡大坝自2006年建成后,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世界罕见。之后,中国国内的电价不降反升,全国人民没有看到巨额投资所带来的任何好处,反而要长期承受环境破坏所引发的惨痛后果。

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动态投资1849亿元。全国的老百姓都在为三峡工程买单,发电所赚的钱却被中共利益集团独吞。

不仅这数千亿工程费打了水漂,风水师认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切断了中华民族的龙脉,将中华民族的巴山蜀水风流之地尽毁其中,“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思念已成千古遗恨,所带来的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按照中国的风水理论,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在先天八卦看来,东北为艮,为昆仑山,属于祖山。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地人一气。气在地面凝结为龙脉,形成山脉和水脉。所以,由昆仑山开始,中国有三条山龙,两条水龙。龙脉通,则国运昌。龙脉窒,则国运必然受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两条水龙,促进了当时及以后几百年来的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运河是顺势而为,而如今的南水北调工程,是逆自然的。

从奇门风水的地气学说看来,长江以南属景门,属地气南移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所以长江这条龙脉,要比黄河更重要,更需要保护。如今,长江被拦腰截断,风水彻底破坏,不但会影响自然、天文气候,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易理界认为,三峡是世界最大的一条龙脉,它造福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那些对八卦风水学知识一点都不懂的所谓院士专家们,将中国最大的一条龙脉改变了,破坏了中国风水。

而这种破坏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是无穷无尽的。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三峡大坝后患无穷

古人说,“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不可战胜的,人类最终只能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龙脉风水也是不可以随便乱动的,否则它将会带给人类灾难。大坝建成以来,长江流域的水系平衡被完全打破,三峡蓄水230亿立方米,下游就缺水230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水量是鄱阳湖和洞庭湖总水量的一半,导致的后果就是下游湖泊大面积萎缩,水域面积急剧减少,调节环境温度能力丧失。

2011年两大湖泊干涸见底,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进一步降低,地表干燥无法形成降雨,导致梅雨季节缩短。至2013年梅雨季节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严重的高温干旱,持续下去,江南水乡有可能变成中东沙漠般的高温炼狱。

长江流域自古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达的富饶地区。而三峡工程在中国引发的不仅是一场生态灾难,也将是一个遗祸子孙的灾难性后患。

三峡工程的上马后果,早被一些中国体制内开明派人士看出端倪。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中共水电部部副部长、中共中组部副部长李锐等人,多次上书中共中央从地质、环境、生态、军事诸方面,力证三峡工程不可上马。

但这些敢言的专家,均遭到中共的排挤打压,三峡工程最终强行上马,至今留下无穷争议。

而黄万里生前对三峡大坝将会出现12种灾难性后果,前十一项在这些年来已经全部应验了。

包括:一,长江下游干堤崩岸;

二,阻碍航运;

三,移民问题;

四,积淤问题;

五,水质恶化;

六,发电量不足;

七,气候异常;

八,地震频发;

九,血吸虫病蔓延;

十,生态恶化;

十一,上游水患严重。

最后一项是三峡大坝最终将会被迫炸掉。而黄万里遥遥领先的十二条预言,最后一条是否应验也被认为是早与晚的事。

水利专家王维洛博士表示,三峡大坝早点拆了早点好,现在世界的潮流不是建大坝去搞水利,而是顺应自然去搞水利,这是去年世界上所有的水利工程师得到的共识。

“拆也很容易,就是把闸门全部打开,让水自己进多少出多少。但中共不愿这样做,主要是和它政绩、名声连在一起,如果现在废掉,那前面的功绩就没了。”



转载    希望之声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揭開都江堰風水獨步千古之謎: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 成都平原 西部的 岷江 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 魚嘴 、 飛沙堰 、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 水利工程 ,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2000年11月,都江堰與青城山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寶貴財富。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它的:「建於公元前三世紀,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垻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襲擊了大半個中國。

災難讓我們堅強,災難也讓我們思考:歷經2200多年風風雨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雖然在這次規模空前的特大災難中受到了影響,但卻不妨礙它的基本運行,而一些新建幾十年甚至不到十幾年的建築卻在災難中應聲而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都江堰獨步千古?

一、秦國為何要修建都江堰

為了治理水患,同時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
千百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大減少了水旱災害的發生機率,使當地人們能夠安頓下來,也給成都平原帶來了富饒和美麗。實際上,秦國修建都江堰的背後,還有著深刻的軍事政治含義。

戰國時期,雄心勃勃的秦國一直謀求統一列國。秦惠文王九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機滅掉蜀國,並以此為基礎,對付南方日漸強大的楚國。然而,鄰近的憂患韓國又成為秦王的心頭病,就在秦惠文王舉棋不定時,他手下的大臣張儀與司馬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張儀主張先伐韓,進而進逼中原,聲討周王的罪行,然後再攻伐楚國等強敵;司馬錯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議,他主張首先從相對弱小的巴蜀等國入手,將其滅掉後充分利用四川盆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蜀國豐富的人力物力,積蓄力量,為統一列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以此為基礎順江而下向南方的強敵楚國發難。他認為「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並於公元前316年一舉吞併蜀國。

此後,秦國開始為伐楚作準備。然而,岷江尚未徹底根除的水患成為國力強大的嚴重障礙。當時的運輸水道岷江並不經過成都。為了治理水患,同時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於是,都江堰的修建由此拉開序幕。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二、李冰父子的偉大貢獻

由於他對當地人們做出的巨大貢獻,人們把他供奉為「川主」,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神。
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領當地百姓,歷經十八載的艱辛努力修建而成的。

李冰,戰國時秦國人。秦昭襄王末年為蜀郡守,史書記載他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除此之外,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了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由於他對當地人們做出的巨大貢獻,人們把他供奉為「川主」,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神。

傳說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的時候身先士卒。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李冰虛心向當地百姓學習請教的故事。

在構築魚嘴分水堰的時候,李冰和水利工程的修建者們遇到了困難:開始的時候他們採取了不斷向江中拋擲巨石的做法,想以這樣的方式來構築堰堤。但是巨石根本無法抵禦湍急的江水,這種方法根本無法取得成功。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李冰偶然看到了一位在江邊洗衣服的婦人。老婦人盛放衣物的竹籠引起了李冰的注意:當水要將竹籠沖走的時候,洗衣的婦人將幾塊鵝卵石放入其中。這讓李冰大受啟發,於是他請來很多竹工,讓他們編成長3丈、寬2尺的大竹籠,然後在裡面塞滿鵝卵石。再將沉重的大竹籠一個個的沉入江底。沒想到這種方法居然一舉成功!

三、都江堰獨步千古之謎

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是這項偉大工程歷經2200多年仍在發揮效用的關鍵所在。拋開各種傳說故事不談,都江堰巧奪天工的設計與有效的維護手段,正是這個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歷經風雨,仍舊傲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和水勢,乘勢利導,無垻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協調統一,展現了當時設計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聰明才智。不僅如此,為保障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質量,充分發揮它的功效,李冰還制定了一系列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維護的措施:其一,定期清理江中的泥沙,一般選擇每年的十月份進行清理,「深掏灘,低作堰」,同時對工程的薄弱環節和損壞部位進行修築;其二,立石人於江中的目的相當於今天的水測,用來測量江水的最高與最低限度,這在當時是非常科學的管理與維護體系。此外,都江堰工程灌排網絡已覆蓋了整個成都平原,成為中國第一個實灌面積突破千萬畝的特大型灌區。

四、都江堰的修建過程

1、寶瓶口的修建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2、分水魚嘴的修建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五、 歷史事件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為"仙都眾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為漢天師張陵掃墓。 在天師洞旁有一顆古銀杏樹,要七八個大漢才能把它圍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極其罕見,據說這個古銀杏樹是張陵親手種的。

馬可·波羅遊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遊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眾,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為教學實習準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為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並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

林森主持都江堰開水典禮

1942年清明節,四川省政府及灌區14縣官員齊集都江堰舉行開水典禮,典禮由當時正住在灌縣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開堰前先在伏龍觀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頂禮膜拜。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乘轎直赴二王廟祭祀李二郎(二郎神)。祭畢,林森及其從祭人員又轉赴都江堰魚嘴,在鞭炮和萬眾歡呼聲中,親視開堰放水。

馮玉祥捐資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數次在灌縣、青城山居留。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馮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宮。1945年8月11日晨,當他聽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時,當即捐資在真武宮側建亭,取名"聞勝",並撰書刻碑一通立於亭中。

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入川後賀龍司令員指出,要先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並決定從軍費中撥出專款,確定由王希甫負責,由駐灌縣解放軍協助搶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成都軍事管制委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84師1500餘人在師長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揮下參加搶修工程。整個歲修工程於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傳統習慣舉行了開水典禮。


转载   每日头条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雄安新区恐怕已经成了国内最大的烂尾工程。
瞅啥瞅别人?说别人没说你是么?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 发新话题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