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4574
- 帖子
- 681
- 主题
- 1310
- 积分
- 1616
- 在线时间
- 12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6-23
- 最后登录
- 2025-7-13
|
台湾将设驻立陶宛代表处 致中、立关系恶化 将互相召回大使
2021/08/12 - 05:04479
立场报道
台湾将在立陶宛设「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是为在欧洲国家首个以台湾为名成立的代表处。
立陶宛本身亦与中国有邦交,故今次亦是台湾首次在中国邦交国设立以台湾为名的代表处。中国随即召回驻立陶宛大使,以作抗议,是为自欧盟 1993 年成立以来,中国首次自欧盟国家召回大使。中国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其驻华大使。
对北京反应,立陶宛不为所动。《南华早报》报道,立陶宛将于其驻华大使隔离结束后,便召她回国。其总统 Gitanas Nausėda 表示,「立-中关系应建基于互相尊重原则。否则,对话会变成单方通碟 (one-sided ultimatums),这在国际关系并不能接受。」
欧洲国家首个以台湾为名成立的代表处
今次台湾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是继 2003 年在斯洛伐克设立代表处,相隔 18 年后再在欧洲设立代表处。但斯洛伐克的代表处,名为「驻斯洛伐克台北代表处」,而非以台湾为命名。
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 20 日指,以台湾为名成立代表处意义重大,「更能让欧洲了解我们代表 2,300 万的台湾人」、同时突显台湾积极拓展与欧洲各国关系的决心,台湾总统蔡英文形容是「重要外交突破」。
此外,立陶宛政府亦曾表示,计划今年秋季在台湾成立办事处。
中国外交部反击
事件公布后,中国外交部 10 日发文批评,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设代表处是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中国又敦促立陶宛立即纠正错误决定,同时警告台湾,「台独是死路一条」。
今次是中国自欧盟 1993 年成立以来,首次自欧盟国家召回大使。
《南华早报》报道,立陶宛将于其驻华大使 Diana Mickeviciene 隔离结束后,便召她回国。对于此事,立陶宛总统 Gitanas Nausėda 表示,作为主权国家,立陶宛会决定其经济及文化外交关系。
立陶宛被指「欧盟中最敢于批判北京的国家」
《南华早报》形容立陶宛现在已是北京「欧盟中最敢于批判北京的国家」。
该国近年与台湾积极发展关系。去年 4 月台湾公布捐赠立陶宛 10 万个医疗级口罩,到今年 6 月 22 日,立陶宛宣布向台湾捐赠 2 万剂阿斯利康 COVID-19 疫苗。立陶宛政府当时曾表示,热爱自由的人们应相互关照,朋友互助是很自然的事。
而对香港,立陶宛外交部早前向《立场新闻》表示,或将为香港居民提供简化移民程序。
自 2012 年起,立陶宛与多个中东欧地区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与中国展开名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经贸合作项目,又称 17+1 合作。然而今年 5 月,立陶宛宣布退出「17+1」,更敦促其他欧洲国家一同退出「17+1」。
立陶宛指,「17+1」对欧盟构成「分裂」因素,认为欧盟成员
国应转而采用「更团结的『27+1』模式」应对中国。据早前消息,爱沙尼亚与罗马尼亚已正考虑退出「17+1」。
《南早》引述一名熟悉立陶宛政策的人士指,立陶宛 5 月退出「17+1」,将北京置于困难局面,因为「17+1」理论上应该诸国平等,若中国政府对立陶宛退出反应过激,可能会让人觉得其他国家并非真心加入。
立陶宛退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被视为「冷处理」事件,没有点名批评,只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机制成立 9 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到影响。」
《南早》引述的消息人士指,今次台湾代表处事件,正好给予中国一个机会,向其他国家发出警告讯号。该报引述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朱松岭分析,中国政府认为一定要制止立陶宛,否则可能会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骨牌效应」。尽管朱松岭亦认为,中国选择召回大使而非与立陶宛断交,也是留下空间,让立陶宛有转寰余地。
报道亦引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庞中英指,中国召回大使,可向其他国家发出讯息,若与台湾走得更近,它们也会有同样下场。然而他指,中国的强硬姿态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欧盟将虽就事件作出响应,而这可能逼使过去一直避免触及台湾议题的国家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