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57
- 帖子
- 1544
- 主题
- 324
- 积分
- 2187
- 在线时间
- 44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8-30
- 最后登录
- 2021-1-19
|
所以如果你先前就没有招来善男信女或者是心有所求者前来纳贡香火钱,不又沦为白话了吗?今年特殊时期时,释永信代表少林寺捐赠了量达百万的口罩,这就是用行动说话。
宗教只有传播才能存活,而要传播则需要财力人力,而积财力又似乎与戒律清规相冲突。这大体就是释永信“毁誉参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对于释永信来说这应当是值得的,种一因,结一果。总要有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有得必有失,但求心无愧
佛教是有形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尚一庙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回顾历史,中国古代佛教一直都是自给自足,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又不用纳税,庙里的和尚又无需担心兵役和徭役。
所以寺庙再落魄,也不至于一文不值。如今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供不应求,文化旅游业日入斗金不成问题。而少林寺最不缺的就是文化,佛门这样的金字招牌让许多人发现其中大有利可图。
但正是这个节骨眼上,释永信向国家提出建议,宗教财产归国家所有。为了维护少林的名誉,释永信与其他冒用少林品牌谋取利益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簿公堂。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由此而招致诋毁重伤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释永信以一己之力维护着中国佛教的可持续性发展,凭借这一点他至少是值得尊敬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要看到过度的商业化的的确确挤压了强调内省和觉悟的禅宗文化。
当和尚成为一份谋生的职业而非内心的选择,那么问题显然是不可忽略的。而且佛教商业化,商业化的固有性质使得“佛渡有缘人”成为了“佛渡有钱人”,这些都是释永信大师要解决的。
人只相信自己所选择相信的,偏见会让我们变得狭隘,而无知也是。我们对于佛家的了解非常有限,其中的规定我们往往只是晓得些许皮毛,见一叶却以为了解一棵树,见一石就以为了解一座山,未免太过于武断。“佛门净土”商业化是好是坏又怎么能轻易下结论呢?
转载 今日头条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